文/ 許郁莉.「禪天下雜誌no.76」

談到區別福德與功德兩者,很難不聯想到達摩祖師初化梁武帝時會晤不契的這一則禪宗公案。祖師回答梁武帝「如何是真功德」一問之話語,堪稱為其中極經典的智慧珠璣-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


功德在法身中

之後,六祖慧能大師亦應韋刺史之問而開示了功德的真實義,針砭普羅大眾甚或修行人對此之偏差觀念與迷思-「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」、「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。是以福德與功德別。」(摘自《六祖壇經》決疑品第四)因此,正如悟覺妙天禪師言簡意賅的了義解,凡對「色身」有助益的佈施,僅為有相福德;而有益於『靈性』提升、解脫者,方為無相真功德。

此了義解完全吻合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中對於「有相」或「無住於相」之開示。

有人僅就字面意義加以演繹,認為達摩祖師說梁武帝造寺度僧、布施設齋等善行「實無功德」,原因在於武帝一心求福(心住名利相),若他佈施時能隱匿並斷除「我在佈施」的心或想法,不求回報,才算得上是無相佈施。此種見解,似乎有曲解祖師的究竟本意之虞。

梁武帝仗其一國之尊,只以供養修行人、助印經典為已足,反忘卻自己亦負有修行解脫成就的任務,此方為達摩祖師重批其無功無德的用心所在。由此可知,經典的實相義理其實是需要藉由明師指點、真修實證加以開悟的,若僅以有限的佛學造詣來詮釋文字經教,則又落入意識修行的框架內,易生偏差而白費工夫,修行人不可不慎。


一寸功德補一寸業力

《六祖壇經》自序品記載,五祖有一日召集諸弟子作偈頌,欲以此為付衣法之據,這也是一則耳熟能詳的禪門公案。

爾時五祖對眾弟子開示道:「吾向汝說,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」現今人心迷惘,鼓吹遍行人間善法、多植福田者時有所聞,但修持正法、造真功德的福音卻難以廣佈於社會,許多人仍存有「修行即等於剃度出家、宣告與世隔絕」的刻板印象,因而對此道始終裹足不前。

須知「輪迴圈」即以因果業報為運作機制,絲毫不爽,絕對不會因為相信因果律與否而有所不同。而因果業報,唯有「真功德」可解,此亦說明了為何「修行正法」具有改變命運的神奇力量。

基於「一寸功德補一寸業力」的真理,修無相法門、行無相佈施、造無相功德等皆為「將功贖罪」的法要。忙忙碌碌於世間俗事的人們,是否應多用心在為自己累積靈性資糧的重要事物上?

「福德」就像這世間一切有形有相的萬物一樣,是會變幻、消失的;「功德」是清淨業障,見證本性,通達宇宙本體,這是根本的解脫,也才是永恆的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「見性為功,平等是德」值得今日的修行人銘記在心。

(尊重版權,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) 

 

 

 

 

 

 

  

 

 

 

 

arrow
arrow

    zenworldview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