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楊文惠.「禪天下雜誌no.76」

諸行無常」是佛教「三法印」中的第一個觀念,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生成、變化和消失中。最新鮮紅艷的蘋果放在桌子上,幾天以後就會開始腐爛;枝頭上最美麗的花朵一但季節過了,就會凋萎。襁褓中的嬰兒要不了多久就能學會走路及奔跑;盛壯的身體不多時也會傴僂蹣跚,最終走向死亡。


能解脫輪迴才是真功德

佛教中另一個重要的觀念是因果。宇宙間凡事有因必有果,人的一生之中,身(行為)、口(言語)、意(意念)都在不斷的造因,當然也不斷在承受其「果」。就像回力鏢,我們所拋出去的一切,或遲或早,終將回歸到自己的身上。因此佛教徒相信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也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一種思維的盲點:行善乃為求善果。

但是我們仔細來觀察,這些「善果」其實也在不斷的變化、消失中,就像我們的生命一樣,終有享盡的一天。這種「生滅變幻」的福分是人間的「福德」,並不是佛教中修行的「功德」。

佛教談「十法界」,眾生依據所造「福德」多寡投生不同法界,輪迴不已。悉達多太子離家所追求的並不是「人」、「天」福報,因為福報享盡仍要進入輪迴。他追求的是對這種生死輪迴的根本「解脫」。換句話說,能夠「解脫」輪迴,才是真「功德」。

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,武帝自認修建佛寺、印行經書、供養僧人無數,問達摩大師這樣有多少功德,大師冷言以對:「無有功德」。因為武帝只知布施,而並未在自己的心性上修行解脫。


福德如同萬物一樣幻滅

功德與福德的差別, 悟覺妙天禪師的詮釋很簡明扼要:「如果是對『色身』」有助益的布施,是福德,比方像捐錢給醫院或慈善團體、救濟難民⋯等等。如果是有益於『靈性』,可以讓靈性成就的布施,才是真功德,比方像開設道場、接引人們來修行,讓他們的靈性有機會成就,或是自己來修行,讓自己內在的靈性早日成就無上菩提,這才是真功德。」

「福德」就像這世間一切有形有相的萬物一樣,是會變幻、消失的;「功德」是清淨業障,見證本性,通達宇宙本體,這是根本的解脫,也才是永恆的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「見性為功,平等是德」值得今日的修行人銘記在心。

(尊重版權,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) 

 

 

 

 

 

 

  

 

 

 

 

arrow
arrow

    zenworldview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