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楊文惠.「禪天下雜誌no.73」

《西遊記》九十九回中寫到三藏大師歷經萬難後終於取得經書,但是一開始阿難尊者傳給唐僧的是一卷卷空白無字的經書。回程旅途中發現經書無字,孫悟空氣惱,以為佛祖令阿難、迦葉二尊者傳經,但兩人傳的卻是假經。想到自己一干人千里迢迢涉險犯難而來,為的竟是這場騙局,不由得大怒。

此時如來佛已經了然,於是就將無字經書換了有字經書給三藏,他解釋說:「白本者,乃無字真經。」「倒也是好的。因你那東土眾生,愚迷不悟,只可以此傳之耳。」意思是說,空白經書才是真正最高境界的經書,眾生既看不懂,只好傳有字的經書了。


《金剛經》所說的布施

這雖然是小說情節,不過也頗有含意。《金剛經》第四品〈妙行無住〉開宗明義即言: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菩薩道有六波羅密,所謂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此六波羅密為人所習知,其中尤其以第一項「布施」波羅密廣為佛教徒依循。

一般把布施分為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財施是金錢物質的佈施,法施是以佛法救度靈性,無畏施指給予心靈平靜使之無所畏懼。現在大部分的人談論布施,似乎大部分僅止於財施了。但是我們回顧《金剛經》中所重視的布施,卻是「無所住行於布施」。


不執著五官六意

佛在這一品的開示中解釋,所謂「無所住行於布施」,是「不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布施」,是不要著相,不要執著在五官六意之形象、聲音、香味、味覺、感受,甚至是道理方法的布施;因為這些布施都是「外相」,不是「實相」,「實相」的布施,乃是佛、菩薩以其慈悲清淨的大智慧、大能量,布施於我們的心靈,讓心靈得以提升和轉化。

這樣的布施是無形的,但卻是生命最究竟、最根本的解脫的方法。而我們要能去相應,去頓悟,去心領神會,方能智慧了悟,解脫超越。

「不住於相布施」乃是究竟的布施,《西遊記》中的無字經書惹得孫悟空一場大怒,尚不知佛祖早已經將「法」布施於心靈之中了,何須再假文字呢!

(尊重版權,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)
012-015-4 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zenworldview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